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共10册)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6/27页)

,只听砰的一声,把宫女们吓得都跳了起来。
  皇帝也吓傻了,直待宫女哭着上前相扶,方始惊醒过来,大步上前,一把抱住母亲,只见面如金纸,人已晕了过去,头上发际渗出血来,脑袋已撞破了。
  皇帝不免心悸,手脚发软,只喊着:“快扶上床去!传御医!”
  于是永和宫中一阵大乱,十六阿哥赶来探视,只见皇帝的脸色青中发白,十分可怕,吓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准传消息出去!”皇帝开口了。
  这一下提醒了十六阿哥,答一声:“是!”立即奔出去做必要的处置。
  十六阿哥撩起袍子下摆,急步抢出宫门,第一句便问:“有什么人出宫没有?”
  带头的护军参领答说:“有一个。”
  “谁?”
  “首领太监,姓唐的。”
  “你,”十六阿哥疾言厉色地问,“你为什么不拦住他?”
  那个护军参领深知十六阿哥的脾气,心急时口不择言,但很快地就会发觉错误,所以绷着脸不作回答。
  果然,十六阿哥立即就发觉自己的话问得毫无道理,所以放缓了脸色问道:“他出宫时怎么说?”
  “说奉太后之命,到敬事房去传懿旨。”
  “你就放他走了?”
  “是!”那护军参领振振有词地反问,“人家好端端地,凭什么不放他走?”
  “好端端地?”十六阿哥想了一下,忽然意会,“怎么叫好端端地?”
  这句话把那人问住了,好久才答说:“一点儿都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是好端端地吗?”
  十六阿哥心想,坏就坏在“一点儿都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句话上,宫中出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唐太监竟能不动声色地混出宫去,可见得此人的来历可疑。
  “是往哪个道儿去的?”
  “往北,这会儿怕还没有出神武门。”
  听得这话,十六阿哥断然决然地说了一个字:“追!”
  “请示!”那护军参领问,“追不上怎么办?追上了又怎么办?”
  “追上了,替我带回来。”十六阿哥说,“路上不准跟他交谈。”
  “是!追不上呢?”
  “追不上?”十六阿哥凝神想了一下说,“没有活的,也得带脑袋来验明正身。不然,怎么向皇上交代?”
  话已说到尽头,护军参领不敢耽误,一阵风似的去拦截唐太监。永和宫自是四周戒严,只准进不准出。准许进宫的,也只是御医。
  御医一共四名,为首的是院使张永寿,进宫先叩见皇帝,然后“请脉”。照前明的规矩,御医为后妃诊脉,只是从帐子里牵出一条红线来,一端系在病人手腕上,凭线号脉,茫然不知,只能凭左右所述的病情,斟量开方,治好了算是运气,治不好是理所当然。到了清朝,办法改过了,御医能切腕诊脉,但帐子仍旧垂着;而太后伤在头部,非看清楚了不可。总管太监不敢做主,得向皇帝请旨。
  皇帝想了一下,将张永寿召来说道:“向来御医请脉,都是几个人商量着写脉案,开方子,意见不同,往往折中。这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很不赞成这个办法,如今替太后请脉,我要找个能专责的。你们四个之中,谁的医道最好?”
  “是!”张永寿答说,“六品御医陈东新的医道,臣衙门里的同事都佩服的。”
  “好!传陈东新。”
  “是!”
  “你再告诉你属下,出宫以后,言语谨慎!”
  “是,是!”
  张永寿退了出去,陈东新奉召入殿。皇帝说道:“太后是头晕站不住脚,摔在柱子上,把头摔伤了,以致昏迷不醒。像这样的病,你以前治过没有?”
  “治过。”
  “治好了没有?”
  “治好了。”
  “这么说,你是有把握的啰!”
  “臣尚未请脉,不敢妄言。不过,太后年纪大了,恐怕有点麻烦。”陈东新说,“臣竭尽平生所学,尽力而为。”
  “好!”皇帝对他的答语表示满意,传旨揭开皇太后床上的帐子,容他细做诊察。
  陈东新确是看得很仔细,但望闻问切四字,只得望其切。由于太监宫女,守口如瓶,既无所闻,亦问不出什么,使得陈东新大为困惑。老年人摔跤常事,摔开脑袋血流不止,道理上都讲得通,摔成这样重的内伤,就是件不可理解之事了。
  敷完药,关照左右,切须保持清静。然后陈东新开了方子,交由太监呈阅,皇帝看完将他找了去有话问。
  “你看太后这个病怎么样?”
  “回奏皇上,”陈东新慢条斯理地说,“皇太后的内伤很重,不过昏迷不醒,还不算是坏的征象,最怕呕吐。如果有那样的征象,恐怕,”他停了一下接了一句,“臣不敢往下说了。”
  “这样昏迷不醒,药怎么服呢?”
  “千万动不得!如不服药也不要紧,就是要清静,要透气。好在天气很热,开了窗子也不碍。”
  听他说得很不含糊,皇帝知道这陈东新的医道是好的,点点头说:“你把该怎么看护,细细说给这里的首领太监。”
  等陈东新交代完了,皇帝复又下令,在永和宫周围保持绝对的宁静。其时去追唐太监的首领太监已来复命:人已找到,请示如何发落?
  “太后发生意外,不在旁边守护,反而奔出宫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