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一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3/3页)
未必为国民党人以至孙中山所同意。孙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领导全国革命,他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他眼里,人民是“ 无知可怜”的幼儿,革命党则是保姆。 陈炯明在写给李安生的信中,反复强调了,在当时各地都是土皇帝的情况下,‘联省自治‘可是解决统一问题的好途径。这比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好多了。 他固然倾向于李安生出来执政,但是想要真正实现中国的大一统,内战是无法避免的,国民党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大毒瘤。 要是国民党肯放弃军队,那么无妨,中国还能走民选政治的道路,推行政党政治,可问题就在孙中山一意孤行,始终不肯放弃军队,更加的不肯放弃武力征讨北京政府主张。 陈炯明与程璧光在码头的永泰茶楼喝着茶,僻静的厢房里满是午后慵懒的阳光。 十月的广州要比北方舒服多了,这让程璧光很是享受。 他的理念更陈炯明有些类似,那就是不希望看到中国爆发内战,不然的话,他们海军该如何自处? 程璧光就当时的中国国情来看,“联省自治”有其可行的前提,陈炯明就指出,既然李安生不愿意用武力强行统一全国,袁世凯的中央军也不想与李安生甚至是南方孙中山撕破脸,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再实行联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通过武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稳定了局面之后,然后在内部体制建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政治体制的改进。 两人谈的很是投机,事实上,在后世,他们两人都是孙大炮的牺牲者,却不知道命运类似的两人,在这个时代却能很是投机。 孙中山等人对两艘巨舰停泊在广州港不屑一顾,认为这是对国民党人的威慑与警告,甚至没有组织任何的欢迎活动。 也只有陈炯明这个广东都督,能够力排众议,向南洋海军展示了广东革命党人的气度。 事实上,陈炯明已经日益的给认为是受了北方大军阀大野心份子李安生的影响,被认为是李安生扎在广东的一颗钉子。 这一点,连孙中山也很难受,陈炯明是个人才,人品也好,本来是国民党中兴的一大支柱,可惜现在的理念与他们渐行渐远。 要不是宋教仁反复写信来劝导疏通,不然的话,孙中山早就考虑要想办法让陈炯明下台了,当初孙中山想要重组同盟会,要求党员无条件效忠于他,给陈炯明硬生生的推辞,要不是宋教仁接手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只怕陈炯明根本就不愿意加入国民党,成为一名国民党员。 眼下孙中山是看宋教仁的面子,至于他能够忍耐多久,这就不可知了。 一个国民党员,所秉持的理念与国民党党魁相反,这就有些难说了。 更何况,陈炯明的理念还很有市场,很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孙中山是在害怕吗? “竞存兄,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看着外头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茶室里倒是幽静的很,程璧光幽幽的说着,仿佛是在叹息一般。 他自然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政局走向,他是铁杆的程李系,在海军的建设中,也成为了程李系的一员干将。 他深知没有李安生,中国海军到现在还是一蹶不振,更别提拥有两艘当世无可匹敌的战列巡洋舰,更别提还有两艘当世无双的战列舰正在建造,而且全部是使用了自己的技术。 这是个惊天奇迹,要不是这一幕幕接连的出现,程璧光始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李安生真的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布局,促使中国的海军实现了复兴的第一步,中国的造舰工业走向了世界一流。 程璧光可不想到时率领舰队南下,用舰炮轰击广州城,故而对此颇为担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