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_第三百零九章 文莱自治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九章 文莱自治领 (第1/3页)

目前参与土耳其石油公司重组谈判的几方分别是英波石油公司、由美国之星财团与洛克菲勒财团控股的中东石油公司、德意志银行与壳牌公司。
  其中中东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部分在中东发现的油田,拥有绝对话语权,美国之星财团对这家公司直接控股,占了75%的股份,而洛克菲勒财团为11%。
  也就是说,美国之星财团对于土耳其石油公司的重组是有相当影响力的。
  壳牌公司组建始于1907年英国壳牌运输和贸易有限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股权的合并,目前这家公司与英波公司的实力差不多。
  德意志银行也加入到这场争夺,它的背后是洛克菲勒。
  这时候,德国事实上被美国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所控制——标准石油公司所属的德国石油销售公司控制着德国销售总额的91%,而德意志银行只拥有标准石油公司德国销售公司9%的股份。
  所以,情况相当的复杂,而且不是一般的复杂。
  美国之星与洛克菲勒都相当的暗昧,显然是有了默契,想要尽可能的榨取好处。
  如果按照正常历史的话,很简单,谈判拖上几年,然后随着德国的妥协而告终,李安生查了下资料,1914年的时候,根据《外交部协定》英波公司在重组的土耳其石油公司中掌握50%的股份,德意志银行和壳牌石油公司各持股25%。另按协议,英波公司与壳牌公司各拿出2.5%作为“受益人利息”给土耳其石油公司创始人卡洛斯特?古尔本金。
  这一协定的签约方还必须接受一个“自我放弃”条款,即除非通过土耳其石油公司共同合作,他们当中任何人不得在奥斯曼帝国任何地方单独从事石油生产。这一限制性条款,表明这家新公司控制了整个奥斯曼帝国土地上的石油资源。
  英国与德国对于土耳其的争相拉拢,使得土耳其方面颇为矛盾,但是,德国的步子似乎要大一些,英国的态度要傲慢一些。
  现在英波公司被李安生盗取了天机,抢去了不少的大油田,出于弱势,只能依赖中东石油公司。
  李安生设定的分配方案是这样的,中东石油公司拥有55%的股份,而英波公司则拥有20%的股份,德意志银行与壳牌公司分别拥有10%的股份,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则分得5%。
  英波公司即便联合壳牌公司,也只有30%的股份,即便拉拢了土耳其人,也只有35%,而中东石油公司的控股权在于美国之星财团,就算洛克菲勒财团站在英国这边,也无法动摇中东石油公司的地位,更无法左右土耳其石油公司。
  作为海峡殖民地总督,安德逊爵士自然知道目前大概的谈判进程,毕竟壳牌公司的根基在东南亚。
  麦克提出用美国之星石油公司的3%股份来换取中东石油公司的股份,能够换到15%左右,等于说能够分得8%左右的土耳其石油公司股份。
  这自然是美国之星财团跟李麦边共同演出的一场好戏,目的就是要引英国人自己进入陷阱。
  这也等于是用石油公司股份在换土地,只是一些贫瘠的土地罢了,出产些森林资源,也没什么稀奇的地方。
  安德逊爵士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伦敦,希望能够尽快给予回复。
  毕竟跟石油相比起来,北部婆罗洲这么一点土地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还是作为自治领的形式出现,并不损害大英帝国的颜面。
  英国一直对石油资源耿耿于怀,当初与俄罗斯为对手的时候,俄罗斯在巴库发现的世界级大油田几乎让他们崩溃,巴库油田一度占据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之后美国又在本土发现了大油田,接连在墨西哥发现了油田,美国之星石油公司就是个奇迹。
  反观英国,对于这种代表着未来的燃料,竟然没有办法去占得一席之地,好不容易跟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并为壳牌石油公司,但在荷属东印度的几个小油田仍然不温不火,在沙捞越发现的只能说是油井,储量少的可怜,根本看不到前景。
  石油啊石油,英波公司好不容易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油田,但是随后却传来噩耗,美索不达米亚的大油田都在中东石油公司的手中。
  这简直就是大挫败,在寻找石油上头,全世界都不是美国之星财团的对手。
  英国不是没有想办法,比如煽动买通土著武装袭击中东石油公司的油田,想要搞破坏,不过武装到牙齿的土著武装远远不是中东石油公司的雇佣军对手。
  在石油帝国的强大野心之下,中东石油公司或者说美国之星财团不惜耗费了巨资,养着一支规模庞大的雇佣军。
  事实上,用了几年的功夫,李安生好不容易才使得在南洋等地的雇佣军基地培养了五千多人手,毕竟土著不可靠,只能依靠华人,而华人在海外的基数太少,唯有南洋基地能够稳定的每年供应千把人的兵力。
  在中东跑马圈地,与土耳其政府打交道,甚至是跟土著打交道,离不开雇佣军。
  德国还好,英国极度的仇视美国之星财团对中东的入侵,要不是美国之星财大气粗,一时不能得罪,只怕英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