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_第三百零六章 东北整军备武大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六章 东北整军备武大略 (第4/4页)

是贸然让革命党人在东北发动革命,想必连老王林这样的武装都要起来反对,镇压。
  锡良绝对不能下台,下台则东北必乱,除非让程德全或者李安生重新调任东北。
  这其实跟锡良与李安生之间的默契是一样的,锡良之所以抵制革命,是因为中国实行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人民心中对皇帝这个概念一时还是难以磨灭的,也就是说,中国如果能够找出一个在人民心目中地位能与皇帝相比,有能力组建一个中央集权政权的话,锡良是绝对不会顽固到底的。
  中国需要一个高度集权的政府,需要一个或者一群拥有绝对权威的精英来执掌大权。
  否则的话,必定天下大乱。
  李安生也是赞同锡良的论断的,后世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孙中山执意要实行总统制,是想要专权,结果给袁世凯钻了空子,而袁世凯看到了中国深厚的君主专制基础,又起了野心想要当皇帝,而后来的北洋时代与军阀混战时代,那一批批的人才同样是在想要抢那个一个位子,那个高度集权的位子,他们追求的不是民主。
  后来的国民政府,蒋介石政府依然是个高度集权甚至可以说是专制的政权,没有实行真正的民主。
  至于新中国,大家都懂的。
  现在中国各派势力都很强大。
  清廷即便倒了,也是根基深厚,民国那会还是对许多遗老多有拉拢,封建残余非百年不可消除,在李安生那个时代,仍然有着浓重的封建残余存在。
  立宪派、革命党人、袁世凯甚至李安生这样的强权人物,代表着各自的利益,谁肯轻易臣服于谁?
  若是有一个皇帝,还能制约这些臣子,可没了皇帝,一个大总统或是总理,能够压的住这些派系、强力人物?压得住那些骄兵悍将?
  锡良也研习西方历史与体制,英法的革命无比反复,付出了无数牺牲,巨大的代价,才有了真正的民主共和。
  但是,中国处于如此危险的境地,谁会这么宽容,容许中国犯无数的错误,容许中国反复折腾?
  日本可以说是一个从专制到立宪最为轻松的国家,天皇虽然拥有无上荣耀,但是实权还是在首相内阁。
  但是,日本就能容许中国也走他们的道路,走向独立自主的自强道路?
  中国真的实现民主立宪,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没有内斗,只怕连美国都要忌惮三分,将中国列入继日本之后的又一危险国家名单。
  中国将来的道路仍然很曲折,李安生跟锡良反复商议,那就是保住东北这片净土。
  作为蓝天蔚,他从宋教仁那里得到的消息,是李安生倾向于民主立宪,而不是当满清的走狗,似乎也并不认同君主立宪。
  是的,谁都无法容忍一个满人的皇帝,更加无法容忍一个汉人的皇帝上台。
  东北的形势大好,如果说过去因为朝廷的腐败而导致许多计划夭折,锡良给气得旧病复发,那么近两年来朝廷的掣肘少了,锡良也听从李安生的建议,将东三省总督的职权超负荷的运行起来,许多事情都直接绕过朝廷,反而让东北受益无穷。
  蓝天蔚可以理解锡良与李安生等人的心情,谁都不愿意东北的大好形势给破坏掉,可是,破而后立,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何这些既得利益者就不明白呢?
  话不投机半句多,胖叮当认识到了蓝天蔚不是可以拉拢到李安生麾下的,即便对方是个人才,也只能打着哈哈,客套一番。
  今后蓝天蔚还有大用,自然不能坏了交情,喝了几回酒,胖叮当便推说醉了,摇摇摆摆的走了。
  蓝天蔚将他送到营门口,看着他的背影,心生叹息,李安生是个枭雄,是个盖世英才,可惜却因为太过在乎得失,不敢破而后立,还是没有魄力,成不了大事业。
  不然的话,凭借吴禄贞与李安生的交情,两人联合程德全,说服锡良,能够席卷半边天下,清廷就此倒台也说不定。
  由孙中山来出任总统,吴禄贞主掌军权,李安生可为民政一把手,那么国家中兴有望,只是,李安生这样的枭雄会甘居人下?
  人家已经有了基业,如浮萍一般还在海外飘荡的孙中山如何能折服对方?
  哎,可惜啊,既得利益者。
  胖叮当晃晃悠悠的走着,他可没喝醉,他也喝不醉,他只是叹息,蓝天蔚这样的人不能为李安生所用。
  李安生的苦心也实在无人理解,反而是程德全与锡良两位朝廷大员与他惺惺相惜,那些革命党人多有痛骂李安生为刽子手满清走狗的,也有批驳李安生心怀不轨的。
  就为杀了一个陈其美,革命党人对李安生口诛笔伐,全然不顾法度,仿佛清廷的一切都是腐朽的错误的,最好李安生连这官都不做,那么这官不做,谁来做?
  难道让给汪精卫、胡汉民这些只知道空谈误国的伪君子假道学来做吗?让他们这些人来治理地方,繁荣经济?
  只怕,这些人损人利己,干起来比满清贪官还要狠辣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