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之路_第11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3节 (第2/3页)

了:“难得回来一趟,一定要多住些日子。若是你们夫家有意见,让他们尽管来找哀家,哀家这个老太婆跟他们说去!”
  不得不说,有了女儿的照顾就是不一样。雅图、阿图和仁娜相处了几日,发现脾气相投,很快就要好了起来,几个人一起尽心尽力的伺候,再加上心情好,布木布泰的病一天比一天好转,已经能下床走上两步了。
  福临这才松了一口气,重新把心思放到朝政上来。雅图不是白来的,她还带来了一个消息:在科尔沁,已经大半个蒙古,最有权威的并不是亲王,更不是皇帝,而是活/佛。
  蒙古人信藏传佛教,已经到了一个接近走火入魔的地步。活/佛的地位高得吓人。他们不但拥有大量的财产,还拥有极大的权力。据说,有的喇/嘛甚至以“传福”的方式,专门去找漂亮女人下手,而那些漂亮女人的家人,则是欢天喜地的将自己的女儿/老婆/儿媳送上喇/嘛的床......
  难怪历史上的康熙要用控制活/佛的方法来控制蒙古。福临却觉得,这种方式无疑于纵容。他要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给甜枣,一方面则要开启蒙古的智慧以及商路。
  陈总舵主,又到了你发光发亮的时刻了!
  作者有话要说:
  钻到钱眼里的某溪回来了!
  礼拜天接了一个活,六十几页纸的中译英,礼拜三就要交货,做得我是昏天暗地,终于完成了,第一时间赶来写文。因为实在觉得对不住大家啊鞠躬!
  另外,太后的盒饭在后面一两章,某溪正在精心搭配菜色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按照历史上,顺治时期是册封了达/赖喇/嘛的,可现在的福临并没有这么做:一方面,他不信教;另一方面,他认为神权已经够大的了,若是皇权再加以承认,那就代表了他们可以正大光明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若是出个有异心的造造反,他都没处哭去。
  他也不是没有考虑到民族和睦相处这一点,不过,西藏这一块一直不太平,蒙古也一样,这种不太平反而有利于他的治理。而且,他的民族融合主要方针并不是在思维的方面,而是在经济方面。福临坚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力发展经济是他当政之后的主要目标,因此,蒙古和西藏都跟着受益,直接表现在牧民的羊毛毡子都能出口了。
  福临不知道的是,他这么做歪打正着的缓和了民族问题。牧民们多了一条生财之道,生活安稳了,家里的东西相应的也越置办越多,生活水平高了,他们也越发的追求安稳的日子。传统的游牧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想着的是和中原的百姓一样,住在青砖大瓦房里,守着房前屋后的地,不用到处奔波。
  人的*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一个人孤家寡人,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你对他说造反吧,他说不定袖子一挽就跟着你走;如果一个人小有家财,有父母妻儿,你对他说造反吧,他多半会觉得你神经病。现在的蒙古就是这样。科尔沁是太后以及皇后的娘家,雅图长公主也嫁了过去,自然是致富带头人,朝廷的采购凡是要从蒙古买东西,第一选择就是科尔沁。因此,科尔沁的人一向是一颗红心向朝廷。至于其他部落,看着科尔沁发财眼红不已,也开始慢慢的向朝廷靠拢。
  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的力量就显得没有这么大了。宗教最为虔诚的信徒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很穷的,全心依靠着神佛去帮助自己摆脱如今的窘境;一种是很富的,希望神佛能够帮助自己保持着现有的财富,当然,能更富最好。以前的蒙古和西/藏,两种人都有,最多的却是第一种。西、藏还是农奴制度,奴隶主肯定要愚化奴隶们的思想,情愿出大笔大笔的钱去讨好活/佛。而一些自由身的牧民,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大家都是靠天吃饭,喇/嘛们又说自己会降雨降雪的,加上他们还是比较熟悉天气变化的,有时候会弄出点神迹出来,让牧民们几乎要顶礼膜拜。
  所以,朝廷的挣钱方针让百姓们生活富裕了,对宗教的依赖无意识的减轻,直接后果,便是让喇嘛们发现自己地位的下降。
  此次太后生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此时在漠北最为有势力的是达/赖,他已经是二代了,之前的达/赖喇嘛曾经带着三千弟子入京,想收皇帝做弟子来着,结果被皇帝无情的拒绝了。于是,他也继承了上代的期望,一直梦想着将势力布满天下,第一步就是要浸入相对富饶的漠西蒙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