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二章 香烟勾引人 (第2/3页)
很多老百姓都知道,军阀么,野心家么,现在还对俄国开战,狂妄之极啊,哦,对了,那个,俄国是哪个国家,在哪? 这便是宣传的力量,而革命党人显然是最擅长这个。 哦,对了,貌似李安生这厮也擅长这个,经受过后世那种社会主义的宣传模式熏陶,哪里用得着人教?那帮革命党人根本就不是对手。 报社,开上几家,记者编辑,请上一堆,发言人,弄上一点。 发发传单什么的,根本就是小儿科。 在奉天火车站最显眼处,便是东北目前的各项最为吸引人的政策,简显易懂,一眼就能看到当东北人能有多少的好处。 你不识字?没关系,有专人给你介绍,而且拿着大喇叭,都是行业里头有名的说书先生。 而火车站的醒目地点,也放有李安生的大幅照片。 他不想搞个人崇拜,也讨厌这个,但是他的智囊团还是搞出了这一招。 这也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流俗,比如载振的半身像,还出现在户部银行的钞票上头。 智囊团的那帮坑爹货们还想着将李安生与锡良等人的头像印到振兴元上头,目前正在斟酌之间,考虑到这么快又要将钞票更新换代,代价太大,故而一直给李安生阻拦着。 这个时代的个人崇拜无处不在,像眼下坐在李安生面前的蔡锷,就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头,高头大马的,虽然这个时代的相机照的并不是很清楚,但是还是能显现出他的英俊潇洒,这厮,哪里是人中吕布,简直就是白马赵子龙,少女杀手。 李安生正在考虑,是不是将蔡锷的大幅照片放到招兵处,立马能招来一大批的女兵。 是啊,东北军正在招女兵,医务兵,在战争时期,女护士们大量缺乏。 蔡锷这种纯良货哪里知道,李安生已经在不怀好意的打他的主意,仍然不自觉的在那里追问东北借外债之事。 这回东北外债的确是借的有些多,但是军费开支是足够的了,至少武器弹药不用外购,自己生产也不要交专利费。 但是战争要是进一步加剧,源源不断的有俄军从欧俄汹涌而来,战争白日化,那么就没有一定了。 北上卫国军组建外东北集团军的消息透露出来之后,顿时引起了各方热议。 尤其是北上的这些将领们,都对此感到无比兴奋,这意味着李安生又有大动作,每次李安生有大动作的时候,都将又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 外东北集团军由李安生亲自出任总司令,分设三个军,分别由蔡锷、蒋方震与李纯统帅。 虽然是临时设置的集团军,但是蔡锷等人的好运还是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临时的编制,却给了应有的待遇,武器配足,待遇从优,官兵薪饷福利与东北军一摸一样。 这个消息一宣布,立即让北上的卫国军将士们一片的欢腾,这意味着到战争结束,他们一直能够享受到过去所享受不到的待遇,比如香烟供给,糖、味精等日用品的供应券等等。 别的不说,光是东北军身上穿戴的,便都是些上好的料子,精神极了,许多官兵都将每年发的衣服省下几套下来,寄回家给家人穿。 为了满足官兵们的这种荣誉感,以及增加军人的优厚待遇,李安生还特地每年的春夏秋冬都要多发一套衣服。 这也是东北军费高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无疑中又能刺激轻纺工业。 光是从军火自产上头就能省下不少的钱来,多花点在这些官兵的待遇上头,并不是难事。 轻纺工业本来就因为毛纺、棉纺、皮革等行业获取原料简便廉价,在成本上开始大幅的超过英日等列强国家,大大的占有了国内市场,甚至还因为质量上乘开始行销世界。 光是从这些轻纺企业上头多收到的税,就能多花几倍的投入在军队上头。 这便是一个良好的循环作用,看上去军费增加了,但是由于军方订单的增加,促进了轻纺工业的发展,财政收入变多,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