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_第三百二十八章 买卖城对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八章 买卖城对峙 (第2/4页)

东北军在边境对峙。
  李安生等人随后进驻库伦,下令清肃蒙古亲俄派,这个时候,无所顾忌什么亲善,不服的就要杀,省得继续勾结俄国人。
  同时骑兵部队大股出动,进驻买卖城(今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3月17日,东北军进驻唐努乌梁海的时候,通电全国,顿时引起了全国新一轮的载歌载舞。
  这意味着整个外蒙古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东北军对外蒙独立坚决的打击,也让英国投鼠忌器,并没有出现针对西藏的阴谋。
  但是,随着大股俄军的集结,以及俄方越来越激烈的外交措辞,战争也似乎并不遥远起来。
  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找到了陆徵祥这位老朋友,软硬兼施,希望能够逼迫中国让步,更是夸大了中央政府与东北割据政权之间的对立矛盾。
  只要北京的态度是置身事外,保持“中立”那么光凭东北,根本就无法阻挡俄国军队的步伐。
  东北军在买卖城(恰克图)屯兵两镇,其中的第二十八镇还是新编练的,完全没有多少战斗力,俄军只需要重视张绍曾的第二十镇。
  而从地图上看,伊尔库兹克、赤塔要塞与买卖城,就如同一个尖角朝下的三角形,伊尔库兹克距离买卖城要近些。
  而伊尔库兹克作为西伯利亚的首府,自然是西伯利亚最为繁华的城市,随着沙俄东进,成为俄国同中国的重要贸易转运点,后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通车及附近煤田的开采而兴建。
  沙俄在这里有基本的机械制造工业,也有小型兵工厂,所以,沙俄干脆将伊尔库兹克作为了大后方。
  而恰克图的旧城,则成为了大兵站,挤满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俄军。
  恰克图与买卖城实际上是一个地方,两种叫法,但是,却是分为两半的。
  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9月1日,沙俄和清政府在此签订《连斯奇条约》,俄方称《恰克图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河北恰克图划归俄国。清朝于河南建新市镇阿勒坦布拉格,作为中俄贸易地,汉名“买卖城”。因为在蒙古语中阿勒坦布拉格又称“南恰克图”。
  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於旧市街南别建恰克图新市街。
  而张绍曾与苏凯等人进驻恰克图新市街——也就是买卖城之后,近在咫尺的贸易中心恰克图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只要战端一开,恰克图必定会给打成废墟,伊尔库兹克都要受到威胁。
  而一旦西伯利亚铁路从伊尔库兹克被切断,那么将会动摇整个俄国在东方的秩序。
  赤塔要塞守备军以及东西伯利亚两个步兵师、两个铁道辎重旅的三万多人兵力,聚集到了恰克图。
  双方互相对峙着,甚至能够互相看到对方那森冷的炮口。
  要不是慑于李安生的威名,沙俄根本就不会调集这么多的军队,在他们看来,俄军只要发起排山倒海般的冲锋,中国军队就会自己害怕到退出买卖城。
  不过,从中国军队的火炮配备来看,这支中国军队不是纸糊的,没那么好打。
  对方一镇的火炮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俄军,甚至超过了在欧洲的主力陆军师。
  俄军在观察着东北军的同时,张绍曾等人也在近距离观察着对方。
  张绍曾对俄军的重火力很是不屑,就像李安生所说的,要不是兵员素质还跟不上,道路条件还不允许,不然的话,镇属炮兵直接配备12门150毫米重榴弹炮,36门105毫米口径轻型榴弹炮,根本就不用75野炮。
  将来轻型火力就以60迫击炮、80迫击炮以及刚刚研发出来的75步兵炮为主,而重火力则为105毫米轻型榴弹炮与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0毫米重型迫击炮。
  对于中国的地形以及其他条件来说这是最为适合的配置,就比如现在开始批量列装的75毫米步兵炮,这新玩意就好用的很,配合迫击炮,的确能够承担许多任务。
  现在镇属火炮以12门105毫米榴弹炮为主,全部使用汽车拖曳,即便如此,也已经是极限,毕竟这个时代暂时还无法走出骡马军运的范畴。
  要是像李安生所说的,36门105毫米轻榴弹炮、12门150毫米重榴弹炮以及其他可以分拆运输的轻型火炮,加上各种运输物资所需,需要的汽车起码两百多辆。
  即便像迫击炮与75毫米步兵炮这些甚至可以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