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_第三百二十二章 坐看风云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二章 坐看风云起 (第2/3页)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急调北洋军南下,毕竟北洋军大部驻扎在直隶等地,值得信任,而李安生能不能掌控江苏新军是个问题。
  载沣除了让锡良整军备武,除了监控东北新军的异动,挑选信得过的部队,准备入关勤王。
  载洵也再次的南下,希望能够与李安生、程德全接洽,这个时候,两江地面可乱不得,一乱,这天下可就大乱了。
  作为亲王,载洵一年之内三下江苏,实属罕见,也可见清廷已经是急昏了头了。
  而此时,黄兴也积极派人联络李安生,催促李安生尽快发动,如此,革命声势将会瞬间高涨,席卷全国,此时全国已经到处出现不稳的迹象。
  李安生知道,此时正是革命力量无比高涨的时期,要是他立即发动,固然会震动北方,北洋军敢不敢南下,还是个问题。
  清廷固然很快就会倒台,但是,袁世凯是个什么态度,就很难摸透了。
  这几天,袁世凯的电报一封接一封,两人虽然有些默契,但是到了这个关头,也很难说能不能互相信任。
  李安生的宗旨是江苏新军暂时观望,不镇压两江的革命力量,也不宣布加入革命。
  袁世凯知道李安生一言九鼎,但还是不敢大意,派了袁克定南下,希望能够说服李安生,支持他上台。
  这个时候,老袁很能够摸的清形势,那就是,如今朝廷必须要依赖北洋军,而北洋军正好是他最大的砝码。
  要是李安生站在他这边,无论是剿灭革命军,或是倒过来威逼清廷,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他当然不会为清廷尽忠,自然是要实现心中的抱负。
  可是,清廷倒台,他袁世凯必定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受益者将是革命党人。
  他袁世凯作为旧官僚,谁知道革命党人要建立的政权能不能容他?
  他固然是看不起革命党的军事力量的,可是,他是个政治家,知道一旦清廷倒台,建立新政府,玩的就是政治,军事只能说是后盾,并非万能。
  他最大的依仗是李安生,要是李安生选择坚定的支持他,那么,他或许能够对革命党人软硬兼施,执掌大权。
  所以,关键还是李安生的态度。
  革命党、载洵与袁克定,争相恐后的到苏州来,想要说服李安生支持他们,忽然间,李安生自己都没有发现,他成了个香饽饽。
  清廷就像一棵大树,虽然根底枯死,但是枝繁叶茂,势力还是庞大的,守旧力量也不是一下子能够清楚掉。
  全国上下虽然一派革命气氛,但是真正对革命党人感冒的,可并不是特别多。
  李安生固然也想趁机自己上台执政,将这部分力量都聚拢到他的身边,但是,袁世凯必定不会让他如愿。
  北洋六镇固然不难对付,但是,袁世凯很有可能会继承,聚拢一大部分清廷的遗产,这是根基浅薄的李安生无法比拟的。
  一场内乱不是李安生所希望看到的,故而,他选择了迂回侧击。
  老袁只要不露出太多的野心,那么就不妨在老袁与革命党人之中左右逢源。
  而老袁也狡猾的很,此刻他便在河南老家开始了左右逢源。
  被派南下作战的冯国璋专门秘密的赶来向老袁请示,下一步如何行动。
  老袁给冯国璋六个字的锦囊妙计,是:“慢慢走,等等看”。
  北洋军打仗或许有一套,但是,这个时候局势扑朔迷离,不是武力能够彻底解决的,北洋军也不想跟革命党人拼命,便宜了别人。
  冯国璋过来探访老上司,也是代表着所有北洋系力量的意见,关键时刻,北洋系该何去何从。
  是镇压革命,为清廷尽忠,还是退一步自保?
  老袁的这六个字,立即影响了荫昌率领的北洋陆军,他们果然以极迟缓的行动准备出发作战,老袁的意思很明显,是想要观看局势发展,同时,他们本身的观望就是一种压迫,逼着清廷给点好处出来。
  荫昌一看苗头不对,也就留在北京没有动身,他哪里是能够指挥的动北洋军那帮骄兵悍将的。
  无奈之下,武昌起义过去五日,清廷起用已罢黜两年余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袁世凯的再起是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保荐的,摄政王载沣虽然不欢喜老袁,可是要打仗必须倚靠北洋军,北洋军则全是老袁一手训练,所以不得不用老袁。
  但是,袁世凯却并不买账,这不是在坑爹嘛,给个湖广总督就打发了他?他可不是叫花子,还要忍受清廷的继续防备。
  防贼都没有防的这么严,这哪里是要重用他袁世凯的样子?
  从这道命令上看,袁世凯不仅是湖广总督,同时兼办剿抚事宜,照这道命令,等于是荫昌的副手,老袁当然很没趣,于是以“足疾未痊”的理由,推辞了这个湖广总督的任命。
  袁世凯将这封电报当做是个笑话,转发给了李安生,也是在炫耀一下,他老袁也是有脾气的。
  袁世凯本来并没有足疾,可是当年摄政王载沣放逐他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