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共10册)_第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3/16页)

选了四十五首刻成集子,题名《红禅词》。刚刚印出来便逢母丧,无心再弄笔墨,词集亦只送了极少的几个朋友,不知道归佩珊却有一本。
  “噢!”龚定庵说道,“其时适遭大故,心绪历碌,竟忘了寄一本请大姑指教。”
  “指教可不敢当。倒是我要向你请教,其中大半是有本事的吧?”
  《红禅词》十之八九,只标调名,不加题目,但其中情事宛然,当然是写实,所以归佩珊这样问他。
  龚定庵不承认,也不否认。“少年绮语,何足深究。”他问,“顾小姐想来也是大姑的高足?”
  “哪里,她天资过人,我亦没有什么好教她的。”
  听得这一说,龚定庵大为惊异,刚转眼去看阿青时,她先开口了。
  “李婶儿都说得我脸红了。璱人公子,你别听她的。”
  “她的天资,真是了不起,光说见解就过人一等。璱人,你知道她最夸你的是哪一首?”
  “哪一首?”
  “那首《青玉案》。”归佩珊关照阿青,“你去把《红禅词》拿来。”
  “不用拿,我记得。”阿青便即朗然吟道:
  “韶光不怨匆匆去。只怊怅,年华误。目断游丝情一缕。断桥流水,夕阳飞絮,可是春归路? 楼头尽日还凝伫。欲诉闲愁向谁诉?蕙渚花飞天又暮。醒时如醉,醉时如梦,梦也何曾作?”
  “璱人,”归佩珊说,“你道她怎么说你这首词?她说你这首词,摆在《清真词》里面,谁也分辨不出来。”
  这是将龚定庵比作北宋第一大家周邦彦,龚定庵真有受宠若惊之感。“文字知己,胜如骨肉!”他站起身来向阿青兜头作了个揖。
  这一下窘得阿青掀帘就走,归佩珊不由得笑了。“你也太认真了。”她说,“小姑娘脸皮薄。”接着便喊:“阿青,阿青!”却是毫无回音。
  “说实话,我那一卷词,当得起轻灵婉约之称的,也只有这一首《青玉案》,居然让她看出来了!慧眼、慧眼!”
  “你收她做个女弟子如何?”
  “不,不!我从不收女弟子;男弟子都不收,何况女弟子。我们杭州,从前出了个袁子才,现在又出了一个陈云伯,名为风雅,其俗入骨,我何能效他们的行径。而况,我就要进京了,亦无从教她什么。”
  “那倒不要紧,她原是住在京里的。”
  “怪不得一口京腔,看来从小生长在京?”
  “一点不错。她家三代在京——”
  原来阿青的祖父,在乾隆末年,不知以何因缘,入太医院当了个九品吏目,管理生药库。凡太医院、钦天监之类的衙门,官吏都是世袭的,阿青的父亲承袭父职,而且升了一级,变成八品吏目,同时也占了京城的宛平县籍。不过顾家并未忘本,老家仍在苏州。阿青这回是随她母亲来省视祖母,就快回京了。
  “阿青还有个姐姐,那才真是惊才绝艳。可惜,当了人家的侧室。”
  “何以有此?”龚定庵不免奇怪,“太医院八品吏目,大小也是朝廷命官,有女何至于为人做妾?”
  “这个人是个贝勒。”
  “噢,”龚定庵明白了,“那一定是侧福晋。旗人的侧福晋也是命妇,与汉人家的姨太太大不相同。”
  这在归佩珊真是长了一番见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她想起一件事,正好当面向龚定庵求证,“璱人,听说你通满洲话?”
  “是的,还有蒙古话。”龚定庵坦率地答说,“我少受两位外公之教,略通音韵,学这些话比他人容易受门。”
  这道理容易理解,归佩珊所不解的是——“两位外公?”她问,“这话怎么说?”
  “噢,”龚定庵歉意地笑一笑,“我没有把话说清楚。先外祖父的胞弟,玉立先生,字清标,号鹤台,我叫他‘二外公’,是个举人,他的韵学虽不及先外祖父,但当时教我这个小学生,自然绰绰有余。唉!”他突然叹息,低着头走到窗前,掀开窗帘一角,凝望着小庭寒梅。
  归佩珊不知他因何感触,及至侧面望去,只见他泪痕满面,更觉骇然。“璱人、璱人,”她急急问说,“何以忽然伤心?”
  “噢!”龚定庵茫然地用衣袖去擦眼泪。
  新缎子是硬的,哪里擦得干净。归佩珊便唤小娥绞了一把热手巾来。等他擦了脸,神色稍定,她才问说:“想来是想起那位清标先生了。”
  “是的。前天我还梦见他。”
  “原来作古了?”
  “不!生而辱,益觉可悲。”龚定庵接下来念道,“我生受之天,哀乐恒过人。我有平生交,外氏之懿亲——”
  “且慢,且慢!”归佩珊急忙拦阻,“小娥,取笔砚来。”
  原来归佩珊是要把他的诗录下来,龚定庵便从头念起:
  “我生受之天,哀乐恒过人。我有平生交,外氏之懿亲。自我慈母死,谁馈此翁贫?江关邈消息,生死知无因。八十罹饥寒,虽生犹僇民。”
  “是了。僇民可作罪人解,所以说此翁‘生而辱’。”这是归佩珊心中自语,说出口来的是:“璱人,原来你这副眼泪,一半是哭慈母?”
  龚定庵点点头,又念:
  “昨梦来哑哑,心肝何清真!翁自须发白,我如髫丱淳。梦中既觞之,而复留遮之。挽须搔爬之,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